2014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戰全面開打

page1

超級版主


“未來的監管不確定性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大風險”

  我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起一個集資的功能,不論是基金理財也好,還是貨幣融資,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來做到,而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只是因為採取的工具不同,比如以前是信用卡,現在是手機支付。

  ——葉檀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趙磊 實習生 朱傳婕 | 上海報導

  剛剛過去的2013年被業內人士總結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尤其在移動支付領域,“元年”剛過,便再度硝煙瀰漫。2014年1月7日,新浪與支付寶宣佈全面打通微博與支付寶賬號,聯手推出微博支付。這意味著,微博平臺上的線上交易和線下商家的日常消費均可用微博客戶端直接付款。而2013年8月,騰訊微信才推出微信支付功能。新浪和阿裡巴巴的這次合作,將矛頭直指騰訊微信。

  作為一家位於杭州的專註電商業務的研究機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通過梳理過去一年電商領域的熱點事件後,他們發現,無論是掀起熱潮的P2P網貸,還是“餘額寶”等理財產品;無論是“賞月險”、“脫光險”等各種創新保險產品,還是猶如過山車一樣的比特幣,這些熱點事件都無法繞開互聯網金融這個話題。

  移動支付戰一觸即發

  “微信支付不是一個純粹的支付工具,它是整合微信整體開放能力的一整套商業解決方案。”1月11日,騰訊公關部宋婷婷書面回覆《中國經濟周刊》稱,她同時強調:目前騰訊沒有授權外部代理商來處理商戶接入微信支付事宜。而對於外界流傳的費率政策,她表示具體費率將視情況而定,並不做過多評論。

  據騰訊(0700.HK)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披露,國內外合併的月微信活躍賬戶數達到2.719 億。而騰訊龐大的用戶基礎和產品黏性,如今正面臨著新浪與支付寶推出微博支付的挑戰。

  騰訊方面表示,微信支付現在的重心放在拓寬支付和使用場景上,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比起其他任何討論,我們更關心微信支付是否能給大家創造一個移動支付新生態。”宋婷婷說道。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錢海利指出,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模式大致分為遠程移動支付客戶端如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手機刷卡器支付如拉卡拉;傳統簡訊支付如手機錢包、銀信通;移動近場支付如NFC支付等。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11月20日公佈的《中國網路支付安全白皮書》預計,未來3~5年內網路支付交易規模至少還有6倍的增長,總量將超過20萬億元。

  面對兩“微”支付搶奪用戶大戰,財經評論員葉檀對《中國經濟周刊》評論說,兩者比較來說,客戶群黏著度大的一方更占優勢。但對於移動支付本身,她更關心支付通道的流暢性,以及商戶之前的清算系統如何鏈接等等。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微信支付的出現,使支付加入了社交化屬性,本次阿裡與新浪的攜手也預示著社交化移動支付時代將很快到來。

  他也提醒稱,微信支付的用戶面臨諸多安全問題,比如:移動設備丟失、手機APP軟體盜取用戶隱私致使用戶賬戶被盜等等。“其安全保障所涉及的環節眾多,”他建議說,“這需要與第三方支付企業、運營商、銀行、支付場景開發者等群體共同達成統一標準,建立移動支付安全防火牆,以確保用戶的交易安全。”

  互聯網金融彌補傳統金融業不足

  儘管如此火熱,但什麼是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依然廣存爭議。“理論上,任何涉及到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包括但不限於P2P網貸、網路支付、金融產品網銷、銀行電商、虛擬貨幣、電商金融等模式。”曹磊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稱。

  而財經評論員葉檀則認為,互聯網金融說到底,就是一個工具,“我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起一個集資的功能,不論是基金理財也好,還是貨幣融資,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來做到,而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只是因為採取的工具不同,比如以前是信用卡,現在是手機支付。”

  除在使用工具上的區別外,葉檀也認為兩者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具有共性——“金融本質是給金融風險、金融收益進行定價,不管用什麼工具,只要能做到準確定價,它都具備一定的市場。”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認為,去年一年互聯網金融受熱捧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現有的金融體系的媒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他分析指出:“首先,目前我們國內的間接融資規模(銀行貸款)太大,金融改革和金融體系的監管都相對滯後;其次,金融領域是廣大實體經濟和產業資本眼中的藍海,一旦有機會就可吸引大量資本的涌入;再者,民營和實體資本在面臨融資難的情況下, 希望能夠自主經營金融行業, 為自己融資。”

  曹磊則表示,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促進了傳統銀行業的轉型,彌補了傳統銀行在資金處理效率、信息流整合等方面的不足;為保險、基金、理財產品等提供了銷售、推廣的新渠道;促使電子商務行業,與傳統金融業充分融合,探索新的服務模式與盈利模式。

  此外,他還認為,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不僅更便捷地拓寬融資渠道,還大大降低了融資門檻,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而對廣大網民而言,將更好地藉助電商平臺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消費,這有利於擴大內需,從而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

  尚缺乏整體監管體系

  雖然有人說,互聯網金融顛覆傳統金融只存在法律障礙,但朱寧認為:互聯網金融會高速發展,但仍然很難達到和傳統銀行分庭抗禮的局面。

  據朱寧的觀察,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有三個特點:“一是利用平臺優勢,彙集信息和資源;二是準入門檻低, 監管相對寬鬆, 創新空間大;三是加強金融‘民主化’,為無法享受金融行業服務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填補了現有金融體系的空缺。”

  曹磊認為,現階段發展互聯網金融主要還需要行業自律。因為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一個新領域,且大量的金融創新在不斷涌現,國家很難從現有的模式中做出適宜的規範。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顯示,目前國內尚無完全針對互聯網金融整體監管的法律法規。

  但在互聯網金融細分領域,有諸如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機構頒發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關於加強銀行卡安全管理預防和打擊銀行卡犯罪的公告》、《中國銀監會關於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業務管理暫行規定》、《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等等法律法規。

  “未來的監管不確定性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大風險,”朱寧談道,“相對於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剛剛興起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甚至在一些領域呈現野蠻發展狀態。但隨著監管成本的增加和風險管理的加強,這樣的局勢必然會出現改觀。”
 
後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