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拿自己的錢投資你的新公司
作者鍾子偉 | 社會觀察 – 2015年11月18日 下午4:31
當我們計劃創業之初,我們很容易一廂情願的想很多點子。
我們想像日後的豪華辦公室、能招聘到無數熱情的員工,以及會有超厲害的商業模式讓我們不斷獲利,不但如此,這個模式還能吸引業界知名的投資人送上創投資金。
想像有資金上門,對首次創業者,尤其是那些總往好處想的人而言,非常正常。
當問起這些人,創業初期的所有開支、辦公室花費及人事費用從哪裡來的時候,他們都會很樂觀的回答:
當然是由投資人埋單哪!
接著,樂觀的我們會著手寫下繁複又吸引人的創業計畫書,裡面充滿振奮人心的字眼,以及過去造就無數成功企業的財務模型,和讓人眼睛一亮的企業成長預測。然後再拿著這份計畫書四處尋找創投基金,或到處向投資人說明,並認為我們能馬上就能籌到極需的500萬元,而自己在這段過程中從頭到尾都不必掏錢。
不過,以上比較容易發生在沒有創業經驗的人才可能會有地想像。
投資人不是笨蛋,要說服他們匯幾百萬的金額給20分鐘前才認識的陌生人,可不容易。
因此,那些馬上要創業的人或許應該先準備一下,在這裡先做一些功課:
想創業的人遲早都要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資金。
我們最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這往往是創業團隊宣示他們創業誠意的唯一方法。
通常,當創業者真的吸引到了投資人,雙方也坐進會議室,投資人甚至表示有興趣投資的時候,投資人會劈頭先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計畫聽起來很棒,但是你自己投入了多少錢呢?
從很多角度看來,這個問題很合理。
一個人為什麼要把數百萬元投資給一個陌生人,而這個陌生人自己都不投資自己的事業?又有哪個人會相信這樣的創業計畫書,又怎麼會相信這種生意會成功呢?
再說,我們自己不投資自己的公司,卻期待別人投資,也很不合邏輯。
錢的數目其實不是問題;投資人並不在意把數百萬的投資放在哪裡,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創業者有沒有做功課,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否確定把別人的錢都花在刀口上。
如果陌生人很輕易的給創業者500萬,那創業團隊拿到錢之後的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開趴狂歡,或是給某個人加薪。
但是如果這500萬裡有一半是你自己的錢呢?
投資人經常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好,你要集資500萬?那這樣如何:
你出一半,證明你知道該怎麼做、你已經準備好了,而我會補齊另一半。如果你自己不掏半毛錢,我投資人也不會出錢。
為什麼?
花光別人的500萬,我們連眼都不會眨一下。但如果花的是我們自己的血汗錢,那麼每花一分錢,我們都會心痛一次。
這麼做是為了讓創業者戰戰兢兢、步步為營。
這項規則有沒有例外?
有的。最常見的例子是,創業者有極亮眼的創業參考紀錄,例如靠一己之力成功的公開募股,或是有其他成功上櫃上市的紀錄。如果這次是創業者第三次或第四次創業,那顯然他們已經多次證明自己有能力執行一個新點子,投資者自然不會擔心面臨什麼風險。事實上,如果這個創業團隊已經在業界樹立名聲,也曾經讓投資人賺了大錢,那他們日後每一次宣布要成立一家新公司,都會有許多投資人搶破頭爭取投資機會。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這是我們頭一次創業,在我們成功之前,我們必須證明我們對這件事有多麼認真,所以要準備好,會有人要我們拿錢出來投資自己的公司。
這是我們的點子,我們的創業計畫,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想當然爾,當有人要投資的時候,我們有責任證明自己準備好了,我們不害怕投入自己的錢,甚至可能是我們大半輩子的積蓄。投下自己的錢也可以確保我們慎用資源、三思而行。
這也迫使我們誠實地問自己:「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作者鍾子偉 | 社會觀察 – 2015年11月18日 下午4:31
當我們計劃創業之初,我們很容易一廂情願的想很多點子。
我們想像日後的豪華辦公室、能招聘到無數熱情的員工,以及會有超厲害的商業模式讓我們不斷獲利,不但如此,這個模式還能吸引業界知名的投資人送上創投資金。
想像有資金上門,對首次創業者,尤其是那些總往好處想的人而言,非常正常。
當問起這些人,創業初期的所有開支、辦公室花費及人事費用從哪裡來的時候,他們都會很樂觀的回答:
當然是由投資人埋單哪!
接著,樂觀的我們會著手寫下繁複又吸引人的創業計畫書,裡面充滿振奮人心的字眼,以及過去造就無數成功企業的財務模型,和讓人眼睛一亮的企業成長預測。然後再拿著這份計畫書四處尋找創投基金,或到處向投資人說明,並認為我們能馬上就能籌到極需的500萬元,而自己在這段過程中從頭到尾都不必掏錢。
不過,以上比較容易發生在沒有創業經驗的人才可能會有地想像。
投資人不是笨蛋,要說服他們匯幾百萬的金額給20分鐘前才認識的陌生人,可不容易。
因此,那些馬上要創業的人或許應該先準備一下,在這裡先做一些功課:
想創業的人遲早都要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資金。
我們最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這往往是創業團隊宣示他們創業誠意的唯一方法。
通常,當創業者真的吸引到了投資人,雙方也坐進會議室,投資人甚至表示有興趣投資的時候,投資人會劈頭先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計畫聽起來很棒,但是你自己投入了多少錢呢?
從很多角度看來,這個問題很合理。
一個人為什麼要把數百萬元投資給一個陌生人,而這個陌生人自己都不投資自己的事業?又有哪個人會相信這樣的創業計畫書,又怎麼會相信這種生意會成功呢?
再說,我們自己不投資自己的公司,卻期待別人投資,也很不合邏輯。
錢的數目其實不是問題;投資人並不在意把數百萬的投資放在哪裡,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創業者有沒有做功課,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否確定把別人的錢都花在刀口上。
如果陌生人很輕易的給創業者500萬,那創業團隊拿到錢之後的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開趴狂歡,或是給某個人加薪。
但是如果這500萬裡有一半是你自己的錢呢?
投資人經常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好,你要集資500萬?那這樣如何:
你出一半,證明你知道該怎麼做、你已經準備好了,而我會補齊另一半。如果你自己不掏半毛錢,我投資人也不會出錢。
為什麼?
花光別人的500萬,我們連眼都不會眨一下。但如果花的是我們自己的血汗錢,那麼每花一分錢,我們都會心痛一次。
這麼做是為了讓創業者戰戰兢兢、步步為營。
這項規則有沒有例外?
有的。最常見的例子是,創業者有極亮眼的創業參考紀錄,例如靠一己之力成功的公開募股,或是有其他成功上櫃上市的紀錄。如果這次是創業者第三次或第四次創業,那顯然他們已經多次證明自己有能力執行一個新點子,投資者自然不會擔心面臨什麼風險。事實上,如果這個創業團隊已經在業界樹立名聲,也曾經讓投資人賺了大錢,那他們日後每一次宣布要成立一家新公司,都會有許多投資人搶破頭爭取投資機會。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這是我們頭一次創業,在我們成功之前,我們必須證明我們對這件事有多麼認真,所以要準備好,會有人要我們拿錢出來投資自己的公司。
這是我們的點子,我們的創業計畫,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想當然爾,當有人要投資的時候,我們有責任證明自己準備好了,我們不害怕投入自己的錢,甚至可能是我們大半輩子的積蓄。投下自己的錢也可以確保我們慎用資源、三思而行。
這也迫使我們誠實地問自己:「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