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創業夥伴,組成團隊

kiki9242002

New member
各位,創業人大家好
我是一位來自台中的女孩,今年32歲,目前有一項目想創業。

本身的專長是美容美髮,目前有一直在進修烘培與咖啡料理這領域。
工作經歷累積有15年,16歲就開始半工半讀,所以很多領域都有涉略過。
(包含餐飲業/行銷業務/倉管/公家機關行政/服務業自由業/農業)
2016年10月打工度假回來後,就認真的想從事自己心有所屬的創業,其中一個創業動機是因為我看到一些市場需求,想認真地拚看看,另一原因是因為不想再繼續在大企業底下工作,在普遍低薪的就業環境,依然執行低技術性無挑戰的工作。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資源也有限,因此想來這裡碰運氣,希望能遇到跟自己理念合意,或也認同我理念的創業夥伴,組成一個團隊,團隊夥伴最多設定為3-4人,不會再多了。

雖然大家都說,團隊是需要磨合,也可能會遇到常常在爭吵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我們彼此有共同相似的理念,彼此互相督促與打氣,也是可以成為好的團隊。
我想找的夥伴,是您有自己所屬的專長,沒專長者也願意一起進修學習的,創業不是只有拿錢而已,我需要的也是一個願意出力的。(出力原則:你願意為你自己的創業付出時間與心力)


創業的大方向會比較偏長照+青年加農結合複合式飲食空間,落實從產地到餐桌,未來發展願景走向社會企業或是拓至國際市場。
青年加農的方向,當然不外乎是希望創業夥伴一起加入青農行列或長照行列。

一開始的經營方向會先從小店面(約15-20坪空間做起),先製造現金流。
在此階段完成的前期因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現實生活壓力,所以不會要求全心投入,一旦團隊成員確立後,在籌備其實要完全必須配合成員夥伴的時間,隨時大家都要報告進度與執行進度。
停損點設立在2019年底完成正式開幕營運。

目前我有一些小額資金,跟一些現有資源,所以創業的發想,都是因為現有的資源去發想出來的。
也徵求有烘培,藝術,咖啡或其他技能專長的夥伴,一起加入
不論您是很會畫畫,還是很會手工藝,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因此我覺得我是一個有內容的人,也希望想了解,或是想一起成為團隊的人,也是一個有禮貌與有內容的夥伴!

目前不缺只願意給資金不願意投入心力的夥伴。
直銷,廣告,仲介勿擾
有意願想異業合作的,請留下您的項目,如果適合我們會討論考慮。


因此想聊聊的,歡迎加我的聯絡方式,以上~謝謝

----------------------------------------------

更新..本篇於2018.04.13截止/已找到夥伴!謝謝
未來有需要其他合作或項目詢問!一樣歡迎
LINE ID:chang_momo
 
最後編輯:
加油,我也是北漂中 一心想著回老家做點什麼改變的宜蘭農二代,老家是傳統的畜牧場還有果園
 
您好!我覺得農業~是未來前景之一!願你我都能成功
可以多留一些資訊!互相交流喔!
前陣子!我才剛聯絡上台中摘星計畫
蔬安鮮魚菜共生農場的創辦人!
最近都在跟一些成功人士拜訪與請教~
倘若您有不錯的資訊,歡迎交流喔
 
我目前是覺得農業台灣勢必要朝更精準的自動化和農企業邁進,畢竟還是有利潤的問題,回歸本質農產品的質量,數量,價格會是市場給予的最重的考驗,像之前很多上新聞小打小鬧的花邊文創,很快都被沖淡,甚至消失無蹤,小農應該是規模化,精緻化之後才有議價空間,才有所謂經營品牌的能力,並且永續經營,而不是淪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品牌

你去過澳洲打工度假,應該也體驗過農場吧,因為土地大小和人力差異,規模化和產業化,台灣沒辦法比,台灣都是各個農場的小農經營居多,很少大型"農企業",而且連城市人口都在老化了,農村更是缺乏勞動力,政府就算再大力的敲鑼打鼓讓青農返鄉,組成青農輔導或是聯誼會,同產品之間相互競爭後,其實餅就那麼大利潤分成是個問題,能不能付得起年輕人想要的收入或是生活所需也會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這不是一個瞬間暴利的產業,能夠獨立不靠政府的農業補貼金還能吸引年輕的人才回流才是一個成熟的農業

全面邁向精準自動化是一個必然(像荷蘭的溫室城Westland?荷蘭人口是台灣的 3/4, 土地面積是台灣的 5/4(比台灣大一點點) 但是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糧食出口國 精準農業做得很成熟),小農要能組隊一支有豐富品項有產量質量的通路農企業,才能和那些最近以科技本業大量資金挹注的新興農場(永X農場的永X鮮生&X小姐通路和LED植物工廠的源X)議價競爭
 
最後編輯:
我很認同您說的農企化!
不過....我想這等願景...你懂得!
一個國家的農業能發達,或是其他行業的發光發熱!在於"政府"是否注重!
再者...人民是否能自立自強!?

我們都是有好想法的年輕人..
很可惜...很容易被忽略!
走出來是一條辛苦路!
 
等政府太慢了XD
你是台中吧? 東勢客家+舊日式特色的東西 感覺推給外國人應該比較有銷,我覺得可以考慮客群先針對外國人,而且要持續的不中斷的弄成一個系列,節日,非官方的形式自然一點,因為台灣人普遍的民風是喜歡從國外紅回來的感覺,本地人才會後知後覺的發覺身邊的美好.....(不是說崇洋媚外但是可能是殖民文化或台灣長期不被承認導致,普遍對本土特色比較沒自信,淺意識就很需要外國人來認同所謂的台灣之光......)

舉例來說:看要不要結合youtube還是自己跳下去當youtuber (用全英文全日韓文看你經營什麼客群 對了,你知道Stopkiddinstudio不要鬧工作室? 一開始很冷的youtube頻道 專找外國人 後來漸漸變成一個系列 流量也多了起來)或是 Airbnb(airbnb除了日租房現在好像有當地活動體驗)辦活動自創節日(還有一些國外流量大的"自助旅遊+社群的複合性"網站,這類網站比較容易找到"會自助旅行的人" 這類人通常會更願意主動打卡分享給親友 在流量推廣上就更省力)

幫助農業不一定要從"硬體"下手,不用有自己的田地產,作物或是店面,團隊也可以經營"軟體"服務的部分
 
最後編輯:
『從產地到餐桌』建立一條龍式的服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可以免除菜蟲的剝削,如果搭配電商行銷,還可以達到計畫性生產,降低滯銷時的耗損。

不過問題來了:哪一位有務農的經驗?誰經營過電商?

資金匯集是一回事,硬底子真功夫更重要。
 
等政府太慢了XD
你是台中吧? 東勢客家+舊日式特色的東西 感覺推給外國人應該比較有銷,我覺得可以考慮客群先針對外國人,而且要持續的不中斷的弄成一個系列,節日,非官方的形式自然一點,因為台灣人普遍的民風是喜歡從國外紅回來的感覺,本地人才會後知後覺的發覺身邊的美好.....(不是說崇洋媚外但是可能是殖民文化或台灣長期不被承認導致,普遍對本土特色比較沒自信,淺意識就很需要外國人來認同所謂的台灣之光......)

舉例來說:看要不要結合youtube還是自己跳下去當youtuber (用全英文全日韓文看你經營什麼客群 對了,你知道Stopkiddinstudio不要鬧工作室? 一開始很冷的youtube頻道 專找外國人 後來漸漸變成一個系列 流量也多了起來)或是 Airbnb(airbnb除了日租房現在好像有當地活動體驗)辦活動自創節日(還有一些國外流量大的"自助旅遊+社群的複合性"網站,這類網站比較容易找到"會自助旅行的人" 這類人通常會更願意主動打卡分享給親友 在流量推廣上就更省力)

幫助農業不一定要從"硬體"下手,不用有自己的田地產,作物或是店面,團隊也可以經營"軟體"服務的部分




↑↑↑↑
您好,您說的這部分是我本來就有納入的計畫之一,不過現階段不太可能馬上執行,第一缺人才第二必須要等我的企業成立穩固後。
但我也會一步一步慢慢走這方式。謝謝您的建議
 
『從產地到餐桌』建立一條龍式的服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可以免除菜蟲的剝削,如果搭配電商行銷,還可以達到計畫性生產,降低滯銷時的耗損。

不過問題來了:哪一位有務農的經驗?誰經營過電商?

資金匯集是一回事,硬底子真功夫更重要。

↑↑↑↑↑↑
您好,謝謝您的回復,基本上我在打這篇文章時已經有些時日了,不過就像您說的哪一位有務農的經驗?誰經營過電商?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很簡單,但也一定有解決方式。
人才?自己學習?
雖然創業路是很忙碌的,但創業中的學習卻是不可或缺的。
願意投入自己所堅持對的事,所熱愛的事,我想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大的挑戰。
謝謝您熱心的提點,我也會好好的評估。祝福您也創業順利
 
後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