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台灣創業島褪色 當老闆變難

  • 主題發起人 主題發起人 amada
  • 開始時間 開始時間

amada

超級版主
次貸風暴後,全球所得分配急速惡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成為今年最夯經濟學著作,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本周日將訪台發表演講。長期追蹤台灣階級流動的中研院社會學者林宗弘表示,台灣也有所得分配惡化問題,昔日頭家之島美名已然褪色,現在連創業都變得愈困難。

創業是教育以外的翻身機會,不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宗弘觀察到,近年台灣企業出生率,即新設公司占全體家數比例明顯萎縮,最高峰在一九九二年達百分之十三,近三年來腰斬一半,僅約百分之六。

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創業率和歇業率的「創業雙率」,即企業的出生與死亡,早在二○○○年「死亡交叉」,歇業率首次超越創業率;隨後近十年,縱使創業率近年較高,但兩條曲線仍是「難捨難分」。近廿年來,平均企業資本額也從四百萬增加到三千萬以上,凸顯創業「存活」門檻增高。

林宗弘表示,創業機會變少、資金要求變高,導致「出生、死亡的都是中小企業」,其中不少歇業的是規模更小的微型企業。上一代常可見到「黑手變頭家」,未來將愈來愈少。

許多民眾也自認,從「中上」變「中下」階級。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過去廿年來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自認屬於中層階級比例下滑,但是,中下階級卻顯著上升,和工人階級認同比例同步增加。

林宗弘觀察,舊中產階級沒落,加上階級往上流動困難,財富分配愈不均,產生社會愈趨強烈的仇富、反商情緒,造成「社會分化」(social cleavage)。

對此,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產業結構逐步轉型,但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台灣廠商吃到了甜頭,相對也得付出代價,製造業產業鏈外移後,下游相關產業就業或創業機會,或多或少消失。

中研院學者:創業島褪色 當老闆變難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
2014.11.12 11:52 am
 
後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