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賺1桶金 清大畢業出國殺牛 當台勞

Mark

超級版主
清大畢業生 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作者: 楊紹華 | 今周刊 – 2012年9月12日 下午3:56

821-500-jpg_075818.jpg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21期 謝謝!)
 
最後編輯:
社群新聞/清大畢業成澳洲台勞 掀「一桶金」筆戰

Yahoo!奇摩 – 2012年9月13日 下午9:26


Yahoo!奇摩新聞中心報導

清大畢業生為人生賺第一桶金,到澳洲當「台勞」,當起屠夫殺牛宰羊,成為網路熱話題。有人認為太心酸,台灣薪情普遍偏低,淪為「外勞國家」一點也不意外;也有人質疑,若這位清大生有心,只為賺錢,在台灣同樣能一年存到一桶金。

不少網友指出,若在台灣能有合理薪資,所得和付出的心力相對應,「誰想離鄉背景去外地工作?」網友Rose Kan就說:「付出同樣的勞力,台灣的薪水只會覺得被壓搾。」網友劉龍樺也說, 一個明星大學剛畢業、無社會經驗的學生,多數企業給薪不會破3萬元,怎麼可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網友又把矛頭指向22K政策,認為抹煞很多年輕人的衝勁,原本是這是給公司實習學生的薪資水準,竟演變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難怪人才會出走。

支持赴澳洲打工的網友蔡依穎表示,當地勞工福利及保障都非常健全,「這位清大畢業生在台灣爆肝換來的薪水,還領不到在澳洲當屠夫的三分之一。」這個例子也讓年輕網友熱血沸騰,要上一代閉嘴,不要再說年輕人不耐操、是草莓族,因為他們並非不能吃苦,而是環境太差,網友高佳祿表示,過去的年輕人唱的是「我的未來不是夢」,現在的人則要悲情地唱「我的未來只是夢」。

不過,也有網友質疑「真的能賺這麼多嗎」。Samuel Huang指出,澳洲雖然薪資高,消費水準也高,真能存到錢的是少數。Mine Su則認為,賺錢存錢重點在有心,在台灣也是能賺到第一桶金,只是願不願意做。

有人也認為,去澳洲打工只是暫時逃避台灣的工作環境,畢竟兩年後還是得回來,網友aloness表示,若把人生最需要培養能力的時間,全部花在國外了,「回台又要從零開始,有比較好嗎?」
 
清大教授彭明輝:這一代的年輕人,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


http://www.nownews.com/NOWnews – 2012年9月13日 下午3:25


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清大畢業生淪為澳洲屠夫」報導引發各界熱議,讓年輕人薪資水準的問題再次搬上檯面。加上近日部分媒體指稱,年輕人不願意做黑手等工作,種種角度讓人不解:年輕一代真的是草莓族嗎?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在部落格分析這個現象,他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
彭明輝近日在部落格撰文分析指出,現今六、七年級生未選擇「黑手、水電工、廚房小工」等工作,是忽略了兩個世代的經濟背景差異。
首先,過去沒有房價泡沫,那一代的人需負擔的儲蓄力較低。再者,過去沒有連鎖餐廳與大賣場,因此在餐廳蹲久了,或跟著水電師傅學得完整技能,即可自行創業。反之,大財團經營連鎖餐廳與賣場,用低價策略強壓精細且具人情味的個人服務,限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最後,彭明輝更痛陳:「台灣所有產業規模都在大吃小的過程中擴大,使利潤與控制權迅速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既得利益者透過各種手段,將資金投入如房地產等金融市場,導致年輕人失去向上流動的管道,成為永遠的『奴工』」。
他認為,過去台灣社會是只要努力,所有人都能出頭的,但現在卻變成了「政權空洞化的資本獨裁世襲制」,我們現在處在「新封建主義」四、五年級生霸占市場上最豐厚的利潤,相互勾結成為產官學研的利益集團!
最後,彭明輝痛斥,媒體將年輕人抹黑為草莓族,並呼籲社會、政治、哲學等系的教授們,應該儘快出面呼籲各界重視,並提出解決作法。
 
起薪低 台灣學子澳洲當台勞
民視 – 2012年9月16日 下午10:02

景氣不好,加上起薪低,週刊報導許多高學歷的畢業生寧願到澳洲當台勞,16日有一位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現身說法,說他到澳洲屠宰廠工作,一星期的薪資就超過台灣1個月的薪水,而且存錢比較快,年輕人的心聲,不知道政府聽到了沒有?
在澳洲牛肉工廠打工,賴逸凡主要負責清洗牛的內臟,和同事合照中,制服上還可以見到斑斑血跡,另外一張照片是在布里斯本近郊的農場,搬重物、刮油漆、掃地,樣樣都得做,去澳洲打工,一個星期就有將近25000元的薪水,但只能做農林漁牧類的工作,長久下來,也帶來職業傷害。
25歲的賴逸凡,逢甲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前年就申請到澳洲打工一年,今年3月底回台,一年來他存了40萬元,他說有人甚至可以存到百萬以上,賺錢比在台灣還要容易,而且現在不只大學畢業生會出走,就連科技新貴也不少人到國外打工。儘管打工一年後,回台灣要重新開始,但賴逸凡對自己的選擇,說不會後悔。
根據統計,到澳洲打工的台灣人已經超過3萬人,有人是當台勞賺第一桶金,也有不少人是要體驗人生、觀光旅遊,但面對台灣的工作環境,起薪低、機會少,不知道政府看到這些年輕人選擇離鄉背井,從事高危險的3k工作,心中作何感想。
 
赴澳洲當台勞? 清大生斥今周刊瞎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自由時報 – 2012年9月17日 上午4:33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林曉雲、洪美秀、陳慧萍/綜合報導〕最新的一期今周刊封面故事「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引發譁然,感慨國家栽培的頂大學生竟淪落到澳洲當台勞。批踢踢BBS站昨出現一篇聲明,指該名清大生指控報導「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今周刊則召開記者會澄清,指報導匯集了三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主旨是凸顯台灣經濟的問題。
遭網友人肉搜索 連兩天無法上班
今周刊報導指出,一名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到澳洲屠宰場工作,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交朋友、培養世界觀,而是為了賺第一桶金,「我們就是台勞!」他並提到之前去農場工作,十幾個背包客每天清晨擠進一輛破舊的小麵包車,由工頭送到不同的農場。「我一度聯想到……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
報導一出刊,引發各界論戰,大多批評國內經濟不振,政府無能,導致人才淪落異鄉當勞工。但也有同樣赴澳打工者指度假打工能開闊視野,結識朋友,還能賺錢,一舉數得。
該名清大畢業生因此遭網友人肉搜索,連續兩天無法上班。自稱是該名清大生當兵同袍的網友昨在批踢踢BBS站八卦板貼出一篇聲明,指報導中的清大生在自己的Facebook張貼聲明,指出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澳洲夢就像健達出奇蛋,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硬要冠上台勞兩個字何其沉重。」
今周刊坦承匯集三人經驗 學者:違專業
今周刊記者會坦承該篇第一人稱的報導,其實是匯集了三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訝異說:「把三個人說法變成一個人的故事,有違新聞專業、有瑕疵。」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曉雯則表示,國內基本工資確實太低,對勞工相當不利。但報導以「清大經濟系畢業生」與「屠夫」呈現問題,並指年輕人變「台勞」,「這有歧視意味,難道在台灣當工程師,就不是勞工?工作選擇不該被歧視。」教育部長蔣偉寧也說,工作沒有高低,都是人生經驗,但他也建議年輕人打工不要只為了賺錢,要多拓展視野、增加閱歷,為長期就業發展累積加分的本錢。
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受訪說,這名畢業學生因個人債務而選擇到澳洲打工解決問題,應該只是個案,學校已在尋找這名畢業校友,相信清大畢業校友應該都會清楚人生的生涯規劃。
去年赴澳打工青年 英國人最多
我國自二○○四年十一月開始推動打工度假,已有澳洲、紐西蘭、日本、加拿大、德國、韓國、英國等七個國家開放我青年申請打工度假簽證,澳洲是唯一不設名額上限的國家,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共核准台灣青年九千一百一十二張打工度假簽證,比前一年度同期增加約五十二%。根據澳洲官方統計,去年赴澳打工的青年約十三萬人,依序為英國、韓國、愛爾蘭、德國及台灣。
 
什麼悲歌?我羨慕死了

何必過度包裝年輕人的「慘」

湘龍 | Yahoo!奇摩 – 2012年9月18日 下午4:12


(什麼悲歌?我羨慕死了!)

有必要嗎?這樣「綵衣娛『青』」。青,不是親。台灣社會,尤其媒體,因為15~44歲的「有效收視率」迷思,「綵衣娛青」娛到脫離現實了。

看著今周刊的標題:「無望青春」,看著蘋果日報的標題:「台灣悲歌」,講得都是同一回事兒,台灣青年到澳洲當「台勞」,離鄉背景,茫茫人生,斷手斷腳,慘不忍睹。

我覺得噁心。噁心,不是對年輕人。是對媒體,以及媒體背後,已經行之有年的政治思維。我長期覺得,媒體只要談到青年問題,有股「媚態」。傾向把年輕人個別的慘,包裝成全部。把年輕人階段性的慘,包裝成永恆。

我早過了30,「鬢已星星也」。但我還記得年輕時「欲上青天攬明月,俱懷逸興壯思飛。」不怕眼下苦,只憂未來窮。年輕人,重點是那個「壯」字。身強體壯,要有壯志,要敢壯遊,要壯懷激烈,期待自己波瀾壯闊。哭著出門,笑著回家。

經濟情況不是太好。我剛畢業時也遇到。但是,如果什麼都好,大家都好,你的好,就看不太出來。我喜歡逆水操舟,那種人生,才有倒吃甘蔗的甜在心。你成功,我給你熱烈拍手。你失敗,我照樣給你熱烈拍手。只要你獨立,有想法,敢實踐,我就給你拍手。恭喜你,擁有自己的人生。成敗都歸你一人。這種人生的棒或不棒,都是一種有尊嚴的棒或不棒。屠夫。也很棒。我看過讓我感動的屠夫,在歐洲。自組樂團,拉琴唱歌,自娛娛人,穿著普通的要命,但琴聲自信的要死,一場小比賽,拿了冠軍。操琴和操刀的手,同一手。我半樣樂器都不會,只能拍手。我告訴你,這種屠夫、「X夫」樂團,在一個文明國度裡,司空見慣。

清大,當然很好。經濟系,當然很好。澳洲,當然很好。年輕,當然很好。那「屠夫」不好嗎?「清大屠夫」好像某個殺人魔的代稱,煽情到狗血。就算是屠夫,屠到可以「庖丁解牛」,照樣是高檔藝術。這樣的新聞,不要說是不是刻意的張冠李戴、拼貼湊話,這樣就可以解釋「無望青春」?這樣就成了「台灣悲歌」?如果我還年輕,我只想笑。

我注意,在意,這種新聞。我甚至無聊到打電話去外交部問細節。我想找到那個傳說中在採礦時炸斷了手的年輕人。我想訪問他。鼓勵他。我認識很多手腳沒有我健全,但能力就是比我好得多的朋友。在他們面前,我打心底自卑。但是,請新聞司找亞太司,請亞太司問駐澳館處,沒消息。
沒聽過。任何國人如果海外旅遊活動,出了這種意外,竟然無聲無息,不是外館失職,就是子虛烏有。到底有沒有?

我對在這種渡假打工事情上大做悲情文章的新聞,一入眼,就覺得不對勁兒。再細讀,更反感。要談青年困境,當然不能只是暢談「青年的四個大夢」,但是,老用灌迷湯的態度,把年輕人遭遇到的大環境問題獨特化,包裝到過度包裝,這不只讓年輕人「壯懷」激烈不起來,更糟的是,拿錯誤的例子做誇張的說明。

我常常開車經過台北市的仁愛路圓環。你沒注意,我告訴你:圓環邊上有棟不招搖的建築物,叫「外交人員講習所」。那是駐外人員受訓、上課的地方。當年,邱義仁大談「烽火外交」就是在這兒。今天,這兒沒有烽火。外牆上還掛著兩幅長條大海報,一條是在講「128國免簽証」,鼓勵大家走出去。再過不久,就會再加一國:美國。再隔一兩代,年輕人就會不知道出國要辦簽証有多麼痛苦。

另外一幅海報,上頭寫的就是「渡假打工,青年壯遊」。我總想,如果這個海報上的願望早20年實現,我一定去。爬都爬去。什麼台勞?你以為在澳洲隨便就可以勞嗎?你以為在澳洲只有台灣青年在勞嗎?如果採訪再深一點,問問跟著這些台灣青年在澳洲勞的是哪兒來的勞?是印勞?菲勞?越勞?泰勞?還是美勞?日勞?韓勞?那些在台灣被操得要死的印、菲、越、泰勞,一個月賺一萬八,還要被剝掉一大筆仲介費,
你以為如果他們可以去澳洲,他們會不去?

你知道有多少台灣孩子在澳洲渡假打工嗎?外交部官員告訴我:「Every single day,至少兩萬!」每天,至少兩萬個台灣孩子離開父母,在澳洲大陸摸索人生。除了澳洲,紐、日、韓、加、德、英,只要語言許可,幾乎都滿載。誰說年輕人
草莓?我遇過的,十九都很生猛。

這些能夠去澳洲的台灣孩子,是因為「渡假打工協定」。紐、澳的渡假打工協定,不是馬英九的功勞,2004年,扁政府時代就簽了。但到今年元旦,加上英國,一共七個。我們的孩子,因此可以用渡假打工名義,自力壯遊。沒有這個協定,就不行。渡假和打工的比例,那是壯遊的孩子自己去決定。這是這一代台灣孩子的福氣,怎麼叫悲歌?

七個國家,紐澳日韓加德英,去澳洲最多。獨多。為什麼?因為五個原因:
一、說英語;二、名額無限;三、期限最長,一次兩年;四、工資偏高,花費合理;五、澳幣狂升,超級誘人。他們不必仲介,不必簽賣身契。我問過的,甘苦自嚐,但爽勁相當。我告訴他們,我18到30歲時,沒錢。有錢,也沒這種機會。我那個時代的青年,都要服2~3年兵役。現在,兵役剩一年,再一陣子,全募兵了。把兵役青春拿來壯遊打工,我真恨生不逢時,羨慕死了。誰無望?誰悲歌?每天替年輕人唱哭調仔的媒體才是無望,才是悲歌。

青年失業率一定高於平均失業率,這是必然。當下總體經濟不好,青年失業率更高,這也是必然。「讓青年看得到未來!」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但這句口號,是我23年前,為立法委員丁守中輔選時寫下的競選口號。我只是提醒青年朋友,別以為在你之前的世代,都是遍地黃金,不愁日暮。什麼22K,我碩士畢業的第一份薪水才16K。我台大畢業,失業超過半年的同學也是一堆。今天,我看到周圍成功的朋友,沒有一個不是苦盡甘來,自己奮鬥出來的。

我不想主動問你,太積極幫你,我知道你行。悲歌,留給弱者去唱吧。我對拒絕協助的孩子,都很驚豔。記得:你要自己走,你才會知道你想去哪裡。等你有一天到我這年紀,「慣看秋月春風」,你或許就會同意我:有個無悔青春,人生就值。
唐湘龍/專欄作家,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名嘴,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文章固定每周二刊出。
 
後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