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不清白」 竟混7成鈀金
【民生報記者謝佳雯報導】 2006.11.06 03:11 am
台灣一年的白金消費約300億元,市場規模不小。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你買的白金,是真鉑金?還是混鈀金?市售白金通常會混鈀金,不過,台北市銀樓公會發現,有不肖工廠的白金竟混了高達七成的鈀金,消費者買到的是低價的鈀金,而非高價的鉑金。
銀樓業者統計,台灣一年的白金消費市場約有300億元規模,不肖業者以每錢1000多元的鈀金,混充每錢高達5000元的白金,消費者損失可觀,吊詭的是,這種「不清白」的情況存在已久,消費者一直被蒙在鼓裡。
最近台北縣市銀樓公會終於決定,年底將對外宣布推廣白金貴金飾標誌,以及「PT900」、「PT950」等分級法。只要消費者買到的白金飾品有這兩項標示,即由公會掛保證,絕對可回收,在其他縣市流通的商品也照認不誤。
以往銀樓業者都知道工廠生產的白金,在鉑金中混進了比例不低的鈀金,但因白金辨識真假的難度比黃金高,除非有檢測儀器,或是經驗老道,否則銀樓業者多數不願回收白金,白金的回收市況比黃金差很多。
銀樓公會最近發現,有消費者拿著家堛漸晡魖儢樓回收時,儀器一測,鉑金含量竟只有三、四成,其餘六、七成都是鈀金。
位於嘉義縣的金和興銀樓老板魏清和也說,回收白金時,確曾發現消費者拿來的白金戒指中,真鉑金含量只有三成左右,其餘都是鈀金灌水。
遇到這種情形,魏清和說,他通常不便直言,只能婉轉請消費者回到原購買的銀樓回收,有時會遇到消費者回答:那間銀樓已經關門了。
北市銀樓公會理事長林材源表示,鉑金價格很高,是黃金的兩倍,比重又比黃金貴四成,一樣打條項鍊,黃金花2萬5000元能搞定,白金卻要6到8萬,自然令消費者卻步。如果混進高比例的鈀金,價格就立刻「親切」多了,因為鈀金的單價,只有鉑金的兩、三成。
林材源說,目前國內白金的年買賣量,大約20到30公噸,以每錢5000元計算,價值應該超過300億元;白金被鈀金灌水,銀樓和消費者都是受害者。
為糾正亂象,台北縣市銀樓公會聯手推出白金的貴金飾標誌,搭配成色分級的「PT900」、「PT950」,方便消費辨別。「PT900」以上才算真白金,代表含有九成鉑金。
不過,這套識別方式早於兩、三年前推出,卻因為市售白金飾品中,還有高達四成沒有認證標誌,銀樓公會遲遲不敢力推辨識方法,以免沒認證的飾品滯銷。
【2006/11/06 民生報】@
http://udn.com/NEWS/LIFE/LIF1/3589930.shtml